——岳顶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

数年前,AR(Augmented Reality,即增强现实)技术突然进入公众视野,很短时间内便掀起了大众的技术狂热。但是,由于没能匹配到太好的技术应用场景,最终慢慢走向了低谷,包括谷歌眼镜等AR产品也难逃失败的命运。但是在工业领域,AR技术却找到了合适的土壤,慢慢发展成长起来。瑞欧威尔(上海)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李波(中欧GEMBA 2014)希望通过根植于AR和其他技术的头戴式智能设备,赋能一线的工作人员,将大家的双手解放出来,提高工作效率,解决复杂难题……

9.2采访1.jpg


设想一个场景:

此次新冠疫情爆发早期,武汉的医疗资源非常紧张,但医生还是必须查房,一一确认患者病情。但是,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往往年纪较大,被感染风险较高,且很容易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体力透支。

有没有一种设备,可由年轻的实习医生戴上进入病房,主任医生则通过该设备第一视角监控现场情况,和现场人员通话,观察病人体征并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?

李波的瑞欧威尔(RealWear)公司主要是解决此类远程服务的痛点问题。在武汉抗疫期间,同济医院第三批江苏援鄂医疗队配备了瑞欧威尔的头戴计算机,专家和管理人员可以第一视角远程监控现场情况,主任医师可通过设备远程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医疗操作。

3.19武汉2.png

医务人员头戴RealWear设备查房

1.从工科博士到创业者

李波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博士,很早就接触了机器人、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。他最初的想法是博士毕业后做一名教授,但后来还是进入了工业界,“这样离应用和市场会更近一些”。他曾在位于纽约的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做资深研究员,主要从事工业品的核心技术研发工作,做传感器、微型计算机等。

之后,李波深感研发工作离市场太远,希望做面向市场的产品,于是在留美十年之际回国,参与江森自控在中国研发中心的建设,做楼宇视频监控系统之类的终端产品。在此期间,出于拓宽自己商业视野的需要,他到中欧就读了GEMBA课程。毕业后,他开始兼任江森自控的事业部总经理,综合负责营销、生产、研发等工作。之后他又到3M公司担任大中华区首席战略官,负责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工作。

一段时间后,他认为做战略离实际还是太远,希望做一些更贴近实际的事情。机缘巧合,通过美国前老板的介绍,他认识了现在的创业合伙人,对方问他对AR有何看法,李波表示AR现阶段在消费者端仍受局限,因为目前手机拥有非常完整的生态,AR设备只会沦为一个无关紧要的配件,就像谷歌眼镜,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发展。但对方表示,并不是面向消费者,而是面向企业,做工业级产品。李波仔细一想,觉得“这个市场有前途”。

一方面,目前中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工业应用非常薄弱,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挖掘,李波认为:“中国的民用应用如支付宝、美团等领先于全球,但工业应用大部分来自海外,如SAP、Oracle等,所以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创业赛道。”

另一方面,由于过往的工作都是和企业客户打交道,李波对这一群体有较深的了解。“企业客户和普通消费者有很大不同。他们不会只看产品宣传广告就去购买产品,而是要看产品的价值。如果做面向消费者的产品,只要有一款爆品,配合大面积的宣传推广就可能有好的效果,但做工业产品只能一步一步来。”

李波和创业伙伴一拍即合。2018年底,李波辞去工作,在上海注册成立公司,开始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商业模式的落地验证。2019年底,公司完成了9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。今年初,公司落户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。目前,公司已积累了200多家企业客户,商业模式基本跑通,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。

2.解放行动者的双手

乔布斯曾认为,手指是最好的交互工具。对一些民用产品来说,或许的确如此。但对那些一线的行动者来说,他们的双手必须用来干活,腾出手来操控电脑势必会造成效率的下降。

举例而言,对于楼宇消防安检员来说,进行安检时,他们需要先检查问题,然后拍照,并在本子上做记录,回去后再统一将图片上传至电脑,并将记录转写到Word文档保存。巡检时他们并不会带上电脑,因为一边检查一边输入非常麻烦。

李波发现,类似的痛点在很多行业和场景中广泛存在。他认为,可通过语音操控的头戴式智能设备来解决这些痛点问题,从而解放一线行动者的双手,为他们赋能。

9.2采访3.jpg

例如,消防安检员戴上这款设备之后,在检查问题的同时,可语音控制头戴设备进行拍照和记录等操作,大大节省了时间,提高了安检的效率。实际上,潘石屹旗下SOHO中国就是瑞欧威尔的企业客户之一,使用其设备进行消防和电梯等的安全检测。

除了设备检查,瑞欧威尔的头戴式智能设备在其他方面也有广泛应用。例如,瑞欧威尔联合阿里云协助河南高速实现AR智能运维。设备内置车辆识别功能,不仅能够识别车牌,还能够对车体进行外观分析;现场的交通管理人员无需其他设备即可完成对车辆信息的记录,提高了对交通事故、拥堵等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。当高速公路设备发生故障时,现场维修人员可通过维修画面同传、维修部位定位、维修方法可视化功能,使中心技术人员远程参与现场维修,尽可能缩短故障现场的处理时间。

如果说“赋能行动者”作为公司使命早已清晰,如何实现这一使命,李波却经过了反复思考。“恰如中欧创业管理实践教授龚焱所说,创业的道路上能做的事情很多,有很多诱惑,所以要牢牢抓住重点,才不至于掉进坑里。”他希望瑞欧威尔做一家平台型而非项目型公司。简单来说,就是将公司的头戴式智能设备打造为一个生态平台,吸引不同的公司围绕这一设备来开发软件和硬件,而不是为了满足不同公司的个性化需求而走定制化的道路,从而掉入项目陷阱。

“项目型公司主要是解决客户的细分化需求,面很窄,每做一个新的项目,都得重新学习技术和业务流程,无法规模化复制。对于希望做通用化产品的创业公司而言,这种坑是必须避开的。”李波表示。

瑞欧威尔的生态平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。除前面提及的阿里云外,霍尼韦尔、微软、高通、腾讯、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等数十家知名企业均为瑞欧威尔的生态合作伙伴。

实施平台战略,做通用型产品,让瑞欧威尔得以在很多行业和企业快速推广。主要行业客户包括汽车、IT与电信、先进制造、交通与运输、电力和公用事业、石油天然气和化工等,主要企业客户包括中国石油、国家电网、宝钢股份、奔驰汽车等。

3.潜心做好慢生意

虽然公司在短短两年间已经积累了诸多知名企业客户,营业额突破千万元,但李波对于潜在的压力和挑战有非常清晰的认识。

从短期来看,由于受疫情影响,很多企业客户面临着较大压力,例如疫情期间石油价格暴跌,客户的采购意愿势必会有所降低。在此背景下,公司需要不断拓展新的客户以维持稳定增长。

从长期来看,瑞欧威尔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平台。换而言之,要不断拓展设备的使用场景,从而提高客户对产品的采购量和使用频率。如果设备的使用场景过少,一些企业客户就会少量采购,偶尔需要时拿出来用,不用时束之高阁,这显然不利于设备的推广。

另外,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,但部分企业由于短期内看不到转型所带来的价值,所以转型的意愿并不强,不愿采购智能化设备或进行这方面的投入。在李波看来,转型是大势所趋,企业客户需要时间来慢慢培养这方面的意识。

但是,机遇同样存在。

“到2025年,中国预计将会有4%的一线作业人员使用AR计算平台,这将创造出1400亿元的硬件市场和700亿元的软件及服务市场,所以市场空间是巨大的。”李波表示。

同时,随着国家新基建加速产业布局,AR的商用价值将会进一步凸显。李波认为,AR经过前几年技术泡沫之后,目前已处于低谷后的缓慢爬升阶段,未来可大幅提升信息获取与交付的效率。再加上5G技术带来的大带宽、低延时,以及AI技术带来的决策效率提升,AR穿戴式智能设备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发展。

李波并不担心巨头入局会带来竞争。“我们主要是做平台,希望越来越多企业伙伴参与进来,而且B端和C端有很大的不同,很难有一家企业能彻底覆盖客户的全业务流程,需要合作才能共赢。”

从工科博士到企业高管,再到创业者,这样巨大的身份转变对李波而言有很多难以言明的感受。走出象牙塔进入企业,凭的是希望做一些实际产品的渴望。之后做高管,只需盯着KPI即可,但他希望亲自下场,见证一件产品从无到有、从0到1 的过程,所以最终选择了创业。

“如果不创业,我想我会后悔。”李波说。或许,成为“行动者”,本就是他性格的一部分。当然,他认为创业仅有一腔热血还不够,离不开好的合伙人以及经验积累,“不能赤手空拳去创业”。

在他看来,中欧对自己成功实现角色转换帮助很大。“我以前更多地从技术视角来看世界,而中欧培养了我的商业和管理视角,这对之后的创业有很大帮助。同时,我在中欧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我们经常交流,会碰撞出新的火花。”

对于未来,李波保持了一颗平常心。“B端是个慢生意,不能急。它不像C端企业那样容易死,因为好的客户会反复采购,但也不会快速爆发。我会继续保持信心和耐心,做好当下,迎接未来。”